您的位置: > 今日热点

假僧侣厦门获刑 高温天迷信诈骗案高发

更新时间: 2025-08-13 03:11:00

近日,一起冒充僧侣行骗的案件在厦门宣判,被告人因利用封建迷信手段诈骗老年群体钱财,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。这起案件背后,折射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——随着极端天气频发,针对弱势群体的迷信诈骗呈现季节性高发态势。

在闽南地区,夏季持续的高温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身体耐力,更无形中影响着心理状态。有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气温超过35℃时,人的判断力和警惕性会下降20%左右。诈骗分子正是抓住这一生理特点,选择在午后高温时段沿街兜售"开光法器"或"消灾服务"。他们往往身着僧衣,以"化缘""祈福"为名接近独居老人,利用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实施诈骗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这类案件呈现出明显的"三选定"特征:选定特殊时段(极端天气)、选定特定场所(老旧社区)、选定特殊人群(空巢老人)。某社区民警透露,去年夏季接报的12起类似案件中,有9起发生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,骗子专挑爬楼气喘吁吁时敲门,利用老人体力不支状态下的判断力下降行骗。

从社会治理角度看,这种现象暴露出多重问题。一方面,基层宗教事务管理存在盲区,假冒宗教人员身份识别困难;另一方面,社区温度预警与防诈骗宣传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。在浙江某地试点的"高温防诈预警"值得借鉴,当气象部门发布橙色预警时,社区网格员会同步加强对独居老人的巡查频次。

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,这类案件反映的其实是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位。当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遇到"僧人"主动关心时,很容易产生情感依赖。北京师范大学一项研究显示,在遭受宗教类诈骗的老人中,68%表示"对方比子女更愿意听自己说话"。

要根治这类社会顽疾,既需要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,更需要构建多维度的防护网。比如在社区设立正规宗教咨询服务站,培养老年群体的科学素养;物业公司可建立"异常访客识别系统";子女则应该通过定期联系,帮助父母建立心理防线。毕竟,抵御迷信诈骗最坚固的"护身符",始终是来自家人的真诚关爱。

标签:

查看其它地区天天气预报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电话:13728689903
邮箱:13728689903@163.com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5 https://tq.7gw.net

湘ICP备20230221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