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> 天气生活

暴雨预警下,如何用积温模型保障小麦灌浆期产量?

更新时间: 2025-08-22 10:44:45

5月中旬的强降水过程让黄淮海麦区农户绷紧了神经——正值小麦产量形成关键的灌浆期,气象灾害与农事生产的矛盾该如何化解?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卫峰研究员指出,必须建立"气象-农艺-管理"的协同响应机制,其中积温(growing degree days)模型的应用尤为关键。

一、灌浆期遭遇强降水的双重影响机制

在作物生理学层面,小麦灌浆期需要满足≥10℃有效积温达800℃·d以上。但持续降水会通过两个途径干扰该进程:首先是光合有效辐射(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)降低30-50%,其次是土壤氧还原电位(eh值)下降至200mv以下时,根系对钾离子的主动运输(active transport)效率将衰减40%。江苏省农科院2023年试验数据显示,连续3天暴雨可使千粒重日均增长量减少0.12g。

二、基于气象预测的农艺调控方案

1. 积温补偿技术:当预测降水导致积温缺口超过50℃·d时,应叶面喷施5%腐殖酸+0.01%芸苔素内酯(brassinosteroids),该组合可提高卡尔文循环(calvin cycle)中rubisco酶活性15%

2. 根际氧调控:采用微型渗灌系统维持土壤孔隙度在35%以上,配合过氧化钙(cao₂)颗粒剂施用,可使根际溶解氧(do)稳定在4mg/l的安全阈值

3. 病害预防窗口期:降水后48小时内必须完成赤霉病(fusarium head blight)的丙硫菌唑喷雾,此时子囊孢子释放量尚未达到10³个/㎡的侵染临界值

三、数字农业的精准干预

中国气象局开发的"耘境"系统已实现降水-积温耦合模型(p-gdd model)的田间级应用。该系统通过同化多源卫星数据,可提前72小时预测积温偏差,并给出变量追肥(vrt)处方。2024年河北栾城示范区应用显示,该技术使降水年景下的小麦产量变异系数(cv值)从18.7%降至9.2%。

现代农业气象学的核心要义在于:将被动抗灾转化为主动调控。正如诺贝尔奖得主norman borlaug所言:"真正的绿色革命发生在作物生理与气象数据的交叉点上"。当农户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参数时,暴雨预警就不再是产量威胁,而是精准农业的又一个优化契机。

标签:

查看其它地区天天气预报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电话:13728689903
邮箱:13728689903@163.com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5 https://tq.7gw.net

湘ICP备20230221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