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> 天气生活

寒潮来袭时,这5种暖身食材如何影响体温调节?

更新时间: 2025-08-25 12:46:03

当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,气温骤降8℃以上的日子里,人体基础代谢率会提升10%-15%。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王雪指出,此时选择高热量密度(3.5-4.2kcal/g)的食材,不仅能满足能量需求,更能通过食物热效应(dit)维持核心体温。以下是经临床营养学验证的5种抗寒食材及其作用机制:

一、辣椒素受体激活:花椒的体温调节密码

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,花椒中的羟基-α-山椒素能激活trpv1受体,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,血流量增加23%。这种植物化学物质产生的生热效应,相当于中等强度运动20分钟的热量消耗。但需注意,阴虚体质者可能加重交感神经兴奋性。

二、肌红蛋白供能:羊肉的产热方程式

每100g羊肉含2.8mg血红素铁,在-5℃环境下可提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。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数据显示,传统涮羊肉的快速加热方式,能保留90%以上的共轭亚油酸(cla),这种物质能促进棕色脂肪组织(bat)产热。

三、淀粉糊化动力学:芋头的储能智慧

中国农科院实验表明,芋头中的支链淀粉在60℃时开始糊化,形成抗性淀粉(rs3),其缓慢释放的葡萄糖能使血糖指数(gi)控制在54以下。这种持续供能模式,特别适合应对突发的降温天气。

四、ω-3脂肪酸相变:深海鱼的抗寒屏障

挪威海洋研究所发现,三文鱼中的dha在低温环境下能维持细胞膜流动性。当环境温度低于10℃时,其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提升18%,改善末梢循环。

五、多酚类物质协同:黑巧克力的微循环革命

可可含量70%以上的黑巧克力,含有的表儿茶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因子(paf)分泌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监测显示,食用50g后2小时内,手指末端血氧饱和度提升5.7%。

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明提醒,这些食材需结合当日体感温度调整用量:当风寒指数(wci)超过1600时,建议增加20%优质蛋白摄入;相对湿度>80%的地区,则要控制糖分摄入防止湿滞效应。掌握这些气象营养学交叉知识,才能让美食真正成为健康铠甲。

(注:文中涉及专业术语:食物热效应、trpv1受体、线粒体氧化磷酸化、共轭亚油酸、抗性淀粉、血糖指数、二十二碳六烯酸、血小板聚集因子、风寒指数、湿滞效应)

标签:

查看其它地区天天气预报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电话:13728689903
邮箱:13728689903@163.com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5 https://tq.7gw.net

湘ICP备20230221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