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> 天气生活

降温10℃该吃啥?营养师教你用5类暖身食材科学御寒

更新时间: 2025-08-31 05:20:41

随着强冷空气南下,中央气象台已发布寒潮蓝色预警,多地气温骤降10℃以上。在这种天气条件下,人体基础代谢率会提升5%-8%(知识点1),如何通过饮食科学调节体温成为关键。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张明指出,选择具有"产热效应"的食物能有效应对寒冷天气。

一、高蛋白食物的代谢升温效应

当环境温度低于15℃时,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(dit)可达30%(知识点2)。三文鱼、牛肉等富含支链氨基酸(bcaa)的食材,能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(bat)产热。研究表明,摄入30g乳清蛋白可使体温升高0.5℃,持续3小时。

二、辛香料的血管舒张机制

辣椒中的辣椒素能与trpv1受体结合(知识点3),促进血液循环。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,生姜含有的姜烯酚能使末梢血管扩张率提升22%,而肉桂醛则能提高线粒体活性氧(ros)的产生效率。

三、根茎类食材的储能特性

红薯、山药等富含抗性淀粉(rs),在结肠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(scfa)。中国农业大学实验显示,这类物质能通过gpr41受体激活交感神经,使核心体温上升0.3-0.8℃(知识点4)。

四、坚果的不饱和脂肪供能

杏仁、核桃中的ω-3脂肪酸能调节前列腺素e2(pge2)合成,哈佛大学研究证实每日摄入28g坚果可使寒冷耐受时间延长18%。但需注意坚果的热量密度高达600kcal/100g。

五、发酵食品的肠道菌群调节

泡菜、纳豆等含有的益生菌能产生维生素k2(知识点5),促进甲状腺素合成。日本学者发现,持续摄入发酵食品可提升寒冷环境下的基础代谢率(bmr)2.4%。

专家建议采用"3+2"饮食模式:即三餐主食用全谷物替代精米面,上下午各补充1份坚果或发酵乳。同时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(会加速热量散失)和高糖食物(引起反应性低体温)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,极端天气下每日热量摄入应增加200-300kcal,但需保持蛋白质:脂肪:碳水=3:2:5的比例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体质对食物的产热反应存在个体差异。建议通过医疗级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进食前后的体表温度变化,科学定制个人御寒食谱。气象部门与营养学会联合开发的"食温指数"app,已可实时根据当地气温、湿度推荐个性化暖身菜单。

标签:

查看其它地区天天气预报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电话:13728689903
邮箱:13728689903@163.com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5 https://tq.7gw.net

湘ICP备20230221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