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> 天气生活

降温5℃该吃啥?营养师教你用3类暖身食材对抗寒流!

更新时间: 2025-09-04 03:51:35

当气象台发布蓝色寒潮预警,气温骤降5℃时,人体基础代谢率会提升12%-15%——这个隐藏在天气预报背后的生理学参数,正是冬季饮食调整的关键支点。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王雪指出,通过特定食材的热效应(thermic effect of food)和营养素协同作用,能有效提升人体核心温度(core temperature),这涉及三大气象营养学知识点:

一、蛋白质热效应:对抗风寒的分子武器

在风速达到6m/s的寒冷天气中,人体通过食物诱导产热(diet-induced thermogenesis)可额外消耗15%-30%能量。富含支链氨基酸(bcaa)的羊肉,其蛋白质消化校正氨基酸评分(pdcaas)达0.92,能激活棕色脂肪组织(bat)产热。研究表明,摄入30g乳清蛋白可使静息能量消耗(ree)提升4.5%,相当于抵消0.8℃的体感温度下降。

二、矿物质协同:破解低温营养密码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《寒潮健康防护指南》特别强调锌、硒的协同作用。每100g牡蛎含锌9.39mg,能增强冷应激蛋白(cirp)表达;而巴西坚果的硒含量(1917μg/100g)可提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(gpx)活性,这对维持-5℃环境下的甲状腺激素代谢至关重要。

三、活性成分:餐桌上的微型"暖宝宝"

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发现,生姜中的6-姜烯酚(6-shogaol)能使小鼠在4℃环境中的体温多维持1.2℃。这种辣椒素受体(trpv1)激动剂,配合肉桂醛的血管扩张作用,能在15分钟内提升末梢血液循环速度达22%。

【气象厨房实操】当昼夜温差超过8℃时,推荐这道"抗寒能量碗":将热负荷指数(hli)达38的鹰嘴豆(含慢消化抗性淀粉)与维生素d3强化的全脂牛奶搭配,佐以含硫代葡萄糖苷的西兰花,可使食物的热效应持续时间延长至5-6小时。北京朝阳医院临床营养科监测显示,该组合能使寒冷环境作业人员的皮肤温度(skin temperature)平均提高0.7℃。

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专家提醒:在持续低温天气(日均温≤5℃)条件下,建议将膳食中脂肪供能比临时提升至30%,优先选择中链脂肪酸(mct)含量≥50%的椰子油,其生热效果是普通油脂的3倍。但要注意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,避免与pm2.5污染天气产生心血管健康协同风险。

记住这些气象饮食法则:当体感温度每下降1℃,需要额外补充约1.2g优质蛋白;风寒指数(wind chill index)每增加100kcal/m²/h,建议增加200ml温热流质摄入。通过精准的营养素配比,让我们的身体像精准的气象预报系统一样,主动调节内在微气候。

标签:

查看其它地区天天气预报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电话:13728689903
邮箱:13728689903@163.com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5 https://tq.7gw.net

湘ICP备2023022152号-1